不要上岸后嘲笑还在水里的人
文/单士兵
我特别反感爱抱怨的人。倒不是因为读过威尔·鲍温那本《不抱怨的世界》,才有这种强烈心理。我就是觉得,人在抱怨的时候,表情特别难看,很容易不讲理。
很遗憾,这个世界处处都有抱怨的声音。我听过最多的,就是抱怨单位有多不公平,领导做人做事有多烂。在市场类单位,就抱怨加班很苦,福利太差;在体制内单位,就抱怨人际复杂,环境压抑。
不是说那些抱怨都没道理,也不是说有情绪不可以渲泄。问题是,抱怨真的有用吗?除了令人生厌,多是于事无补。所以,我认为,一个人不满情绪占居心灵,就必须警醒了,要么自己去改变心态,要么就是改变单位。
有人会说,在单位组织面前,特别是强大体制面前,自己力量太濒小了,根本无力改变。这有一定道理。但是,我想强调的是,一个掉到水里的人,首先想到是如何上岸,绝对没有人连一点挣扎的动作都没有,要是选择那样死法,不只是太吊诡,也太可悲了。
最近,朋友圈还在流传诸如“你所谓的稳定,不过是在浪费生命”“保持能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”之类的文章。鸡汤文能成为最有传播性的文体,有其深刻的道理。这类文章很有煸动性,能撩拨或者刺激人的心灵。读这类文章,你会发现,很多在市场上打拼出一番天地的人,在一脸鄙夷地嘲讽那些在体制内忧伤的人们是寄生虫;很多享受着体制内稳定优渥待遇的人,又在自以为是地对那些在市场风雨中奔突的人们表达着廉价的同情。
在那一刻,这两类人都暗自庆幸,觉得他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,已经成功上岸了。对此,我想说的,此岸和彼岸,其实都有各自美好的风景。任何一个人,都不要在上岸之后嘲笑那些还在水中的人。
我一直都不认同那种所谓的“体制内外”划分是客观理性的。大学毕业后,我被分到体制内单位,干了七年,然后到纯粹的市场类公司又干了七年,这两年重新回到体制内单位。经验告诉我,无论走到哪里,只要你拥有一颗热烈的心,每天都坚持不懈努力,始终专注于专业和能力,都一样能够获得价值认同。我还认为,即便是市场类公司,遇上一个权欲很重心机很深的领导,那个环境可能比衙门更糟糕;现在一些所谓的体制内单位,其开放程度和专业追求值得致敬,体制内也有阳光明媚的春光。
必须清醒了,有时一个人就是一种体制,一个小环境也是一种体制。改变一个人,改变一种小环境,都需要从自己做起,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放下抱怨,选择改变,最后改变的可能就是所谓的强大体制。要具备这种改变能力,就要让自己具备独立人格,具备自我实现的能力。这样,才能保持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,也能拥有留在体制内的能力。
“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自我绑架,唯失去是通往自由之途。” 在今天,不管你是否能够走出体制内外的身份错觉,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已经上岸,那么就不要嘲笑还在水里的人。鼓励和帮助他们爬上自己认定的彼岸,才是美德。
- 十五岁少年:不许嘲笑,我有我梦与想
- 藏在嘲笑里的成功
- 励志故事:被嘲笑了35年之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