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那年 那信》读后感

 2024-12-19

摘要:《那年那信》读后感文/周桂荣敬一丹在这本新书里,把敬家培养人才的秘诀献给天下父母;把战胜困难、健康成长的经验和哲理告诉青年。一个人的正确道路需要有明白人点拨。在同样的时间、空间里,在同样的角色关系中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,而不同的选择来自不同的心和脑。人要有偶像。男性偶像是《春苗》里的方医生:举止文雅,目光柔和,表情含蓄,声音悦耳,眉眼清秀。这淑男,让我联想起了《关雎》中的淑女。文章的字里行间,不加思索,错认为平平淡淡。仔细玩味则发觉意味深长。()1968年11月25日那天,真的天灰、下清雪?小学生变中学生就

  《那年 那信》读后感

  文/周桂荣

  敬一丹在这本新书里,把敬家培养人才的秘诀献给天下父母;把战胜困难、健康成长的经验和哲理告诉青年。一个人的正确道路需要有明白人“点拨”。

  “在同样的时间、空间里,在同样的角色关系中……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,而不同的选择来自不同的心和脑。”

  人要有“偶像”。男性偶像是《春苗》里的方医生:“举止文雅,目光柔和,表情含蓄,声音悦耳,眉眼清秀。”这“淑男”,让我联想起了《关雎》中的“淑女”。

  文章的字里行间,不加思索,错认为平平淡淡。仔细玩味则发觉意味深长。(www.23lz.com)

  1968年11月25日那天,真的天灰、下清雪?小学生“变”中学生就在那一天?抄她家也在那一天?是艺术加工。

  读者可从中学到写作方法,把不同时间的事集中到一天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小学停课,随着年龄的增长,小学生“变”成中学生,而不是“升”。

  文章,创造了多个富有哲理的警句,如:“记忆是功能;记录是自觉。”“不忘是为了不再。”词语清新、简捷,多处有排比句。条理分明,节奏和谐,感情洋溢,气势强烈,描写细腻,形象生动。有男性的豪爽,女性的缜密。

  这书,是夜里的明灯,是登高的阶梯。当受到挫折,看看那信;当荣华富贵,看看那年。《那年那信》的读者将与日俱增。今天感动中国,明天感动世界。

  • 《血沃沂蒙》读后感
  • 干得好、嫁得好不如理财好 ——《优雅女人的投资理财书》读后感
  • 《蜗牛的森林》读后感

版权声明:本文为“励志网”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